孺子帝 - 第四百七十八章 以民为本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码头外面人山人海,连房顶上都站满了人,大家看的不是战船与士兵,而是皇帝,虽然什么都看不到,每个人还是努力向任何一处皇帝可能所在的位置望去。

    一批新战船加入水军,比之前的更大、更高,船上旗帜飘扬,终于吸引了围观者的目光。

    经过十余天的相处与磨合,新任将领得到了水军将士的认可,指挥得比较顺畅,虽然没有展示复杂的战术,但是已能显出几分实力。

    岸上搭建了三处高台供皇帝与众官员选用,能从不同方向观赏水军演练,同时也是一种掩饰,不让外人轻易看到皇帝的确切位置。

    演练从清晨持续到中午,非常顺利,皇帝看得也非常满意,连换了几次位置,与群臣讨论哪艘船个头更大、威力更强,东海国的一些武将被叫到皇帝身边,讲解船上的装置,气氛融洽而热烈。

    午时过后,水军众将前来复命,皇帝犒赏全军,赐食给群臣,当场颁旨,免除东海国五年赋税,消息由几队宿卫骑士传至码头以外,分散在各处的官府公差于是引导围观众百姓山呼万岁,气氛更加热烈。

    皇帝毕竟年轻,喜欢热闹,官员们也愿意配合,东海王名义上是这里的诸侯,率领当地众官员,连续三次向皇帝磕头谢恩,一跪一片,码头外面的百姓看不到这边的情形,却总能恰逢其时地山呼万岁。

    韩孺子接受跪拜,忍不住想,负责调控百姓的官员今天大概会很累。

    皇帝再换高台,这回只允许少数品级较高的官员跟随,总数不到三十人。

    外面的欢呼声偶尔还能传来,皇帝却保持沉默,脸上也没了笑容,群臣立刻明白,热闹该结束了,一个个也都不吱声,眼观鼻、鼻观口、口观心。

    韩孺子的目光扫过众人,开口道:“朕要向众卿提一个问题:大楚以何为本?”

    皇帝突然提出这么严肃的问题,众人都很意外,但是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,千百年来,早就留下标准的答案,只不过是朝代名称换一下。

    “兵部张侍郎,你来回答。”

    “回禀陛下,大楚以民为本。”张擎吃了一惊,按品级,他可不是这里最高的,被皇帝第一个点名,有些古怪。

    韩孺子嗯了一声,又道:“东海燕国相,你的意思呢?”

    燕康也吃了一惊,迈步出列,躬身回道:“以民为本,臣与张侍郎的想法一样。”

    “有别的答案吗?”韩孺子目光再次扫过,群臣纷纷摇头。

    “如此看来,道理人人都懂,可惜未必人人都能做到。”

    张擎和燕康还没有退回队列,这时互相看了一眼,急忙挪开目光。

    “燕国相,朕问你,家中奴仆多少?佃农多少?”

    燕康一愣,不明白皇帝问这件事干嘛,同时也稍感轻松,只要不是黄普公事发,他没什么可怕的,立刻回道:“臣多年不问家事,对此不太了解,估计……奴仆上百,佃农二三百口吧。”

    这不算很大的数字,韩孺子没说什么,又问道:“东海国驻军多少?”

    这不是家事了,燕康回道:“大概一千五百余人,东海国都尉在此,军务可以问他。”

    都尉陆大鹏站在武将队中,身子一颤,皇帝却没有叫他的名字。

    韩孺子向张擎问道:“一千五百人是实数,张侍郎,东海国按编该有兵多少?”

    “回陛下,该有三千。”

    韩孺子看向两位大臣,“相差一半,这些兵去哪了?”

    两人又互视一眼,张擎回道:“连年多战,北边、云梦泽、水军各调去一些,再加上一些死亡,故此差额较多,不仅东海国如此,各地也都与此类似。兵部今年以来连番下文,督促各地充实兵员,又因为朝廷需要分拨钱粮推动垦荒,因此征兵一事就缓了下来。”

    这番回答无懈可击,韩孺子的确看到过兵部的这些督促之文,甚至亲自在批复中表示,征兵可暂缓。

    那时他还不知道背后有这么多门道。

    “这就奇怪了。”韩孺子话说一半,不提究竟“奇怪”在哪,停顿片刻,道:“瞿御史,你来说吧。”

    “是,陛下。”瞿子晰排在文官第一位,上前两步出列,从袖中取出几张纸,大声道:“我这里有几份文书。大概两年前,东海国奏称共收聚流民一万五千七百三十七人,其中五千余人编入军中,在诸国郡县中名列前茅。这是去年户部收到的计数,东海国归籍者九千六百余人。这是兵部收到的计数,东海国驻军实数一千五百二十人,两者总计一万一千多人,与流民之数相差四千五百多人,不知去向。”

    这些奏章分别送往不同部司,时间相差几个月,根本没机会被摆在一起,除非刻意调查,绝不会有人想到其中的偏差。

    燕康大惊,怎么也没想到,皇帝发难居然与黄普公无关,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,只好看向张擎,寻求暗示。

    张擎更惊,立刻想到了金纯忠,他已经找过,金纯忠不在这里。

    “流民缺衣少食,亡故得可能比较多。”张擎勉强回道。

    “四千五百多人,将近总数三成,流离失所的时候没有亡故,被官府收聚之后,却纷纷得病死去?”瞿子晰一句话将张擎问住。

    张擎独木难支,改口道:“兵部只收集各地计数,对实情确实不知,还是……还是燕国相来回答吧。”

    燕康恼恨张擎的推卸,却不敢表露出来,只得道:“确实是亡故了,东海国去年发生过一次疫情、两次飓风,海盗也比较多,所以死得多一些。”

    “伤亡如此之多,东海国可曾向朝廷上报?”瞿子晰逼问。

    “臣、臣一时糊涂,以为……以为不算大事,所以……没有上报,臣愿认罪。”燕康实在没法回答了,只好先承认有罪。

    “以民为本。”韩孺子在座位上冷冷地说,“瞿御史,朕命你留在东海国,将这四千五百人找出来,活要见人,死要见尸,速查速报,不得耽误,如有违法之人,朕许你便宜行事,二品以下官员,随你先捕后奏。”

    “遵旨,陛下。”瞿子晰领旨。

    东海国除了东海王,最高官员国相也只是正三品,皇帝这一道旨意,等于将东海国整个交给了右巡御史瞿子晰。

    张擎扑通跪下,终于明白过来,大事败露,皇帝这一剑砍向的不是东海国,而是兵部、是自己。

    皇帝拂袖离去,除了一些近臣,高台之上的几十名官员都不敢跟随,站在那里个个噤若寒蝉。

    瞿子晰再不客气,当即宣布,国相燕康、兵部侍郎张擎由御史台扣押,其余官员各回衙门,随时接受查问,在朝廷另有旨意之前,东海国大事小情,全部交由御史台处理。

    皇帝拨调一百名宿卫士兵给止瞿子晰,方便他抓人。

    除了燕康与张擎,瞿子晰抓的第一个人是东海国都尉陆大鹏。

    陆大鹏早等着被抓,罪名却与预料全然不同,交谈不到一刻钟,陆大鹏全线崩溃,交待了一切,原来他也做过不少枉法之事,曾经杀过一名婢女,诸多把柄都在燕康手中,为了保住家人,只得同意顶替陷害黄普公之罪。

    但这不是瞿子晰想要的证词。

    陆大鹏身为东海国都尉,对军中情况比较了解,交待了一切:流民入军之后,燕家直接要走了两千人,送到各地庄园耕田,却拨国库供养,慢慢地,再将这些人以种种理由消籍,从户册中消失,成为“不存在”的私奴。

    这些人根本没得选择,庄园大都偏远,他们无法得知朝廷的种种旨意,只知道自己吃在燕家、住在燕家,欠下一大笔债,必须留下来还清,他们根本不知道,自己已经不是大楚百姓。

    另外一些人则被兵部的人要走,陆大鹏从未过问去向。

    陆大鹏甚至不觉得这是多大的罪过,他自己也要走数十名士兵,以为这是该有的权力。

    事实上,流失人口远高于四千五百人,为了迎接皇帝,许多士兵都是从庄园临时叫过来凑数的,皇帝一走,他们又得回各家去当奴隶。

    瞿子晰连夜调查,允许一部分官员戴罪立功。

    从兵部以至东海国,千方百计防的都是黄普公之事扩大,全没料到皇帝从别的方向发起一击,突然之间,黄普公是死是活、是降是战都不重要了。

    韩孺子却没有忘记这位大将。

    当天晚上,金纯忠来到大牢,手持右巡御史的命令,进入宿卫军把守的大牢,来见燕康。

    燕康刚刚被审问过,慌乱之余,说了许多不该说出的话,此时失魂落魄,一看到金纯忠,吓得浑身发抖。

    金纯忠看着燕康,心中竟然有几分同情,可是一想到此人所作所为,又变得厌恶,“燕康,你可知罪?”

    “我、我不服,大家都这么做,为什么偏抓我?陛下想要查清真相,只怕天下没有一个人能做官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件事已经交给御史台,我只问你一句话:想要立功吗?”

    燕康一愣,“这是……这是陛下让你来问的?”

    金纯忠不回答。

    燕康就当是这么回事,扑过来,隔着栅栏道:“要立功,我要立功,陛下想让我揭发谁,我都同意,就算是兵部尚书,我也能拉下来。”

    金纯忠冷冷地说:“朝廷的事情不用你管,你把黄将军活着弄回来,就是大功一件。”

    韩孺子的“进攻”才刚刚开始,布下一片疑云之后,他还是要将黄普公救回来。

    数十里外,被海盗扣押的栾凯,也在等这个消息,一群海盗装成渔民,两天前就来了,是那封信“邀请”他们来的。(未完待续。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