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唐锦绣 - 第六百七十二章 世袭刺史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李二陛下一大早起来,沐浴更衣用过早膳,便坐在御书房中,将李君羡叫了过去问话。
    主要关注的目的,便是昨日房府喜事,可有一些未曾示于人前的变故。
    “并不曾有什么稀罕事发生,不过除去马府尹、江夏郡王充当傧相迎来送往令人惊奇之外,便是几乎整个兵部衙门的官员尽皆到场,且承担起检点贺仪、张罗杂务等等事情……”
    李君羡不敢隐瞒,一五一十将自己所知之事如实禀告,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表面之下,实则意味着很多。
    果不其然,李二陛下的脸色渐渐阴沉下去……
    如今房俊固然依旧是兵部尚书,可早已停职待查,兵部的主事者乃是检校兵部尚书、晋王李治,算是事实上的主官。然而停职待查的前兵部尚书家中办喜事,一众兵部官员却狗腿子一般登门充当奴仆,此举将晋王置于何地?
    简直就是啪啪的打脸。
    这就是太子一系在作出反击,对先前晋王入主兵部一事予以坚决回应。
    再结合马周、李道宗二人甘愿委身于房俊之下,充当房府迎宾之傧相,算是将太子一系的意愿清楚无误的表述出来,那就是从今而后,再不复以往那般隐忍谦让,而是要与晋王公然相争,寸步不让。
    这令李二陛下很是头疼……
    他之所以差一点撕破脸皮也要逼着长孙无忌去房家登门庆贺,就是想要将双方之间水火不容的态势缓和下来,否则这么针锋相对下去,搞不好哪天就擦枪走火,酿成更为严重的变故。
    在他的预想当中,晋王与太子争储,乃是兄弟之间的公平竞争,最终皇储之位归于谁手,都不应当将朝局牵涉太深。
    结果先有长孙无忌无视他这个皇帝一以贯之的底线,悍然刺杀房俊,后有房俊满腔怒火,针锋相对予以回应,将争储赤裸裸的摆到台面上,逼着朝中大臣表态站队。
    这样做的后果是对晋王极其不利的,毕竟太子占据了大义名分,朝中文武群臣更在乎的便是“宗祧承继”的规矩,哪怕有他这个皇帝更偏向于晋王,也会有更多人站在太子那边。
    而这种站队一旦选择,轻易便不可更改,会使得太子的实力、声望得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。
    尤为重要的是,这等于公然将朝政割裂,告诉朝臣们要么太子,要么晋王,谁若是还想浑水摸鱼两边倒,必然不容于朝中,早早成为储位争斗之炮灰……
    李二陛下只要想想往后的朝局,便头痛欲裂,恨不得将房俊提溜到面前来,狠狠的踹上几脚!
    难道不知眼下所有一切的重心乃是东征么?
    你们这么搞下去,朝局必将剧烈震荡,很快就将在朝中展开一场混战,这对于远在辽东的军队势必构成极大之影响,说是动摇军心都轻了,若是因为相互争夺而导致贻误军情,谁能承担得起那责任?
    可这事儿却也不能全都怪罪房俊,毕竟是长孙无忌恣无忌惮的想要刺杀他在先,总不能让人家遭遇刺杀之后还温良恭俭,不予反击吧?
    娘咧!
    关陇那帮老家伙倚老卖老,依仗着当年的军功根本不将朕的言语放在耳中,简直欺人太甚!
    李二陛下咬了咬牙,觉得若非东征在即绝对不可多生事端,自己怕是都快要忍不住将这群老家伙一个一个的抓起来砍了脑袋……
    “启禀陛下,魏王殿下在宫门外求见。”
    内侍总管王德轻手轻脚的走进来,打断了李二陛下的思索。
    “哦?让他觐见吧。”
    “喏!”
    王德躬身退出。
    虽然不知魏王因何而来,李二陛下却也并未在意,又问了李君羡一些关于朝中大臣们私底下的言语、动作,便将他放走。
    半晌,李泰才快步走入御书房,一揖及地,恭声道:“儿臣觐见父皇。”
    李二陛下收敛怒气,露出笑脸,摆手道:“毋须多礼,这一大清早的便跑进宫来,快快喝杯热茶去去寒气,莫要染了风寒才好。”
    很是和蔼亲切。
    李泰却咬了咬牙,没有入座饮茶,反而一撩衣袍,跪伏于地,顿首道:“儿臣有一事央求父皇,付讫恩准。”
    李二陛下吃了一惊,忙道:“你我父子,血脉相连,何至于这般模样?但凡为父有的,又岂能不予你,快快起来,好生说话。”
    李泰却坚持不起:“还望父皇恩准。”
    李二陛下捋着胡子,面色凝重,不悦道:“你不说到底什么事,让为父如何恩准?说来听听。”
    李泰顿了一顿,说道:“儿臣恳请父皇恢复世袭刺史之诏命!”
    李二陛下一脸茫然……
    贞观五年,李二陛下曾经下诏议定皇亲、宗室、勋贵大臣的等级,令他们各统一方,世代相传,除非犯有大罪,否则世袭罔替。
    贞观十一年,李二陛下册封荆州都督、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为世袭刺史,又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世袭刺史,意欲分封天下。
    左庶子于志宁上疏认为世袭刺史不是久安之道,宗室、勋贵久处地方,划地为王,长久之后难免与中枢渐行渐远,因利益而产生隔阂,生出悖逆之心;长孙无忌也坚持不愿前往受封之地,又请长乐公主劝谏李二陛下,认为前代之所以实行刺史世袭,乃是国力不够强而为之,以宗室、勋贵“世代为国之藩篱”,镇守四方、拱卫京畿,汉代置侯即是为此。
    吾大唐兵强马壮、国力强盛,根本不用沿袭分封之策。
    当时朝中大臣房玄龄、魏徵、李绩等人也一起上书坚持不受,最终李二陛下从谏如流,于贞观十三年下诏停止世袭刺史。
    这事儿都过去好久了,李二陛下早已经全都忘到了脑后,却不明白李泰今日怎的陡然提及此事?
    沉吟半晌,李二陛下问道:“当年这封诏命收到群臣抵触,最终为父废黜这份诏命的时候,也曾问过你们兄弟几个的意见,与群臣之想法并无不同。今日为何旧事重提?”
    李泰叩首道:“当年儿臣年少,幼不更事,只是唯恐父皇受到此事之困扰,心中不忍,故而随波逐流,赞同大臣们的意见。然而时至今日,儿臣却觉得世袭刺史未尝就不是一件好事,似儿臣这等亲王看似尊贵无比,实则与豢养于笼中之鸟雀何异?一生一世,满腹才华不得伸展,虚度光阴蹉跎岁月,在毫无作为之中混吃等死,实乃人世间最悲惨之事。若是能够镇守一方,为国藩篱,纵然粉身碎骨、血荐轩辕,亦无愧于这一身皇族血脉!”
    这一番说辞慷慨激昂,动情处可见铮铮烈骨,可是听在李二陛下耳中,却总觉得好像隐藏了一些什么。
    不禁问道:“你如今掌管‘大唐文化振兴会’,于天下各州府县筹建塾堂、学舍,朝野上下一片赞誉,假以时日注定会名垂史册,这也算是一桩与公与私两相得益的事业,为何仍有不满,非得要分封天下,为一方之国主?”
    李泰早有腹稿,回道:“父皇明鉴,儿臣眼下固然取得一点成绩,可却也愈发知晓世事维艰,想要做出一番事业掣肘之处太多。单单钱粮一事,每日里便要如那云游四方的苦行僧一般四处化缘,堂堂亲王之尊却要对那些个商贾陪着笑脸……若是能够镇守一方,则必然可以更好的推行心中之理想,为父皇解忧,为天下苍生谋福祉。”
    说到此处,他顿了一顿,然后大声道:“所以儿臣恳请父皇,恢复世袭刺史之诏命,准许一众皇子离京就藩,世世代代为国羽翼、镇守四方!”
    李二陛下这才如梦初醒,顿时火冒三丈。
    娘咧!
    你个孽障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,原来是在这儿等着朕呢?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