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- 363.第363章 文翰四贤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363章 文翰四贤
    温挺带着妻小穿戴孝服,站在一旁,而姑姑千金公主给温挺生了一个儿子。
    李承乾看着这个小孩,他与於菟的年纪一般大。
    这个孩子正用明亮的眼眸,在打量着这个前来祭拜的太子。
    本来,今日这场祭拜并没有告知太多人,但朝中知道此事之后,朝中有官吏纷纷自觉地前来祭拜,而这些人多数都是东宫太子门下的官吏。
    其中就有许敬宗,颜勤礼,张大安以及京兆府与崇文馆的一众官吏,就连杜荷也来了,还有刚从河北回到洛阳侯君集。
    还有些是生面孔,现如今京兆府与崇文馆有了不少新人。
    温彦博对东宫太子以及东宫门下的官吏意义重大。
    温彦博老先生是崇文馆的第一任主事,东宫太子的事业便是从这位老先生开始的。
    李承乾拿出一张纸,这张纸上写满了字,是写给温老先生的书信。
    书信在火盆中点燃,李承乾看着火焰燃尽纸张的文字,朗声道:“老先生,辽东收复了。”
    温挺收了收眼泪,仰头看着火盆中的扬起的碎屑,随风飘着。
    李承乾向着老先生的灵位躬身行礼。
    待香火烧尽,李承乾这才准备离开,看着众人陆续叩拜完,叫来了许敬宗。
    李承乾道:“你身边这位是……”
    许敬宗回道:“这是京兆府在学的学子。”
    那个年岁看着有二十左右的年轻人恭敬地行礼道:“太子殿下,学生李敬玄。”
    “等过些天朝中的任命下来了,刘仁轨来任职少尹。”
    许敬宗忙道:“臣明白。”
    薛万备一路护卫在太子身边,而跟在太子身后的年轻人有上百个,今年科举之后,在朝为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。
    许敬宗身边跟了一个李敬玄,而褚遂良收了一个叫赵仁本的学生。
    走到洛阳城门前,李承乾停下脚步,道:“往后你除了任职京兆府少尹,还身兼中书侍郎,参与政事之余,还是以京兆府主事为主。”
    “臣领命。”
    李承乾看了看身后众人,便独自回了宫。
    洛阳城一日比一日地热闹,人口越来越多,往来人群在街道上,一度让街道拥堵。
    在一处酒肆内,几个年轻人坐在一起,走入酒肆的少年人正是如今在弘文馆读书的裴炎,因年龄不够还未参加科举。
    此间酒肆内,有不少意气风发的年轻人,还有诸多文人。
    还有两位官吏也走入这处酒肆,这两人在朝中主持文翰编修书籍,乃是通事舍人来济与中书舍人孙处约,两人师出同门,跟在后方的还有了两位的好友,高智周与郝处俊。
    来济,孙处约,高智周,郝处俊四人是朝中新晋的中坚力量,为中书令岑文本所器重。
    裴炎坐下来刚要用饭食,就注意到一个好友的身影,他唤道:“魏兄。”
    魏玄同闻声走来道:“知晓你会来这里用饭,便来寻。”
    裴炎笑着给对方倒上酒水道:“听闻魏兄得到上官御史的举荐,如今科举及第了,朝中可有安排?”
    魏玄同抿了一口酒水道:“还未有安排。”
    这让裴炎有些讶异,他听着周遭的议论声。
    魏玄同是河北人士,是河北定州一个县令家的孩子,今年就来了洛阳参加科举。
    裴炎是绛州人士,两人是在游学时相识的。
    在山东游学拜访各地名仕并不算顺利,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,到处讲学授徒,到了之后便成了年轻人的游学之风,结交好友,拜访名仕,两晋之后,此风依旧盛行。
    本想着能够拜访名仕,能够给一些指点,可裴炎与魏玄同的游学之旅没有得到诸多名仕的接见。
    后来,两人遇到了在山东的御史上官仪。
    上官仪觉得魏玄同的学识不错,便举荐给朝中。
    裴炎有些意外的是,魏玄同科举都及第了,应该会授予官职,再者说还有当今御史举荐。
    今年,科举及第的众人中,魏玄同是其中一个,其余人多数都给了官职,只有魏兄迟迟未授予。
    魏玄同洒脱一笑道:“无妨,如今朝中人才济济,在下倒想去崇文馆,往后任职一个支教夫子挺好。”
    裴炎道:“如今朝中正是用人之际,我等皆有用武之地。”
    “嗯,正是。”
    有人用了饭食就要离开,来济四人正好离开。
    裴炎又注意到酒肆内有人争吵了起来。
    魏玄同指着一个大声讲话的年轻人道:“那人是与在下一同及第的。”
    抬眼看去,裴炎询问道:“此人是谁?”
    “他叫李安期,是以前的礼部尚书李百药之子。”
    “李百药?”裴炎稍有回忆,道:“魏兄是说那位打遍诸国使者的礼部尚书?”
    魏玄同颔首。
    李百药已告老了,但他的名声依旧在朝野。
    当年大唐拿下吐谷浑之后,吐蕃西域诸国对大唐的态度都不太好。
    李百药在诸国使者之间周旋,甚至当年一度与吐蕃使团大打出手,传言中只要李百药出手,诸国使者皆服气。
    在李百药离开朝堂之后,吐蕃大相禄东赞就留在了长安,再也没有被送回吐蕃。
    现在那位吐蕃大相依旧在长安。
    来济四人用罢饭食,便急匆匆入宫去见中书令岑文本,四人跟着这位新任的中书令来到乾元殿旁的偏殿,也就是乾阳殿。
    岑文本领着这四人要给皇孙讲课。
    小於菟穿着有些宽大的衣裳,衣裳名贵,要配一个名贵的玉佩,此刻他席地盘腿而坐,迎接他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。
    可小於菟看到的来人并不是只有一位,而是一共五个人。
    向来自觉十分有智慧的小於菟并不慌乱,而后按照母妃所教的,懂事又乖巧地行礼,“学生,见过老师。”
    岑文本也行礼,而后站在这位皇孙面前。
    小於菟颇有灵气的双眼看着眼前几人,道:“咦?怎是五个人?爷爷没说有五个人来教导。”
    岑文本解释道:“这四位乃是当今朝中文学博士,他们与臣一同来教导殿下。”
    小於菟蹙眉道:“那好吧,既然爷爷这般安排,学生愿听几位老师的教导。”
    几人面带欣慰的笑容。
    李世民就站在殿门外,目光看着殿内的孙儿与几位老师交谈着。
    随后,又有内侍脚步匆匆来报,低声道:“陛下,赵国公请中书令去一趟。”
    李世民点头示意他去吩咐。????内侍走入殿内吩咐了几句,岑文本脚步匆匆走到殿内,他见到正站在殿外的陛下,心中了然,不动声色地行礼。
    李世民示意他可以离开,继续看着坐在殿内的孙儿。
    小於菟道:“来济?”
    “正是。”
    “好奇怪的名字。”小於菟颇有大人模样,双手背负奶声奶气地道;“老师也有很多兄弟姐妹吗?”
    四人中最年迈的来济抚须笑道:“殿下何故有此一问?”
    小於菟努着嘴道:“我爹爹就有好多弟弟妹妹,都是我的叔叔与姑姑,我的叔叔与姑姑都可厉害了,魏王叔,吴王叔,晋王叔,还有好多姑姑,各有所长。”
    来济道:“臣也有兄弟,臣有兄长来恒,另有兄长名唤来整。”
    小於菟道:“好奇怪的名字呀。”
    来济不置可否地笑着。
    小於菟道:“爹爹说了,今天是我第一天听课,我要与各位老师先熟悉。”
    来济介绍身边的一位,道:“他们是孙处约,高智周,郝处俊,他们与臣皆师出同门。”
    闻言,小於菟扫视这几人,他又蹙眉使劲地挠了挠头,一时间记不清谁是谁。
    不过向来颇有智慧的小於菟并不显得慌乱,而是淡定道:“那以后我就称呼几位老师为文翰四贤。”
    四人皆是精通史学之辈,皆是满脸的笑容。
    来济道:“臣等称不上四贤。”
    小於菟一脸严肃地摆手,又是一副大人模样的言语道:“老师不必自谦,能够给我当老师,定然不是寻常之辈。”
    “殿下何出此言?”
    “因……”小於菟又纠结了起来,该怎么回答呢?
    想了又想,小於菟奈何不会怎么讲话,讲话水平有限,而后竟然说了一句,言道:“以后你们就是我的文翰四贤了。”
    权当是孩子笑谈,四位学士没有在意。
    站在殿门外的李世民听到这言语,又笑了。
    小於菟疑惑道:“学生有一事想问。”
    来济道:“殿下请讲。”
    “家父乃如今太子。”小於菟奶声奶气又拖着长音道:“家父任东宫储君已近二十年,而当今爷爷年事已高,敢问如何让爷爷退位呢?”
    文翰四贤的神色皆凝重了起来,四贤头皮一紧。
    不知该如何回答。
    这到底是童言无忌,还是谁教的?
    来济又道:“自古以来……”
    话语顿了顿,自古……也不好,从前隋一代代往下数,好像历朝历代没几个太子是正常登基的。
    这个问题太要命了。
    小於菟道:“其实我还想拜李道长为师,可是明达姑姑说李道长不愿意收我为弟子,说我出生时就有山君向爷爷道贺,他教不了我。”
    孩子终究是孩子,一个问题问了之后,又问了第二个问题。
    四贤松了一口气,孙处约解释道:“李道长乃是道门中人,道门中人向来不会广收弟子,如李道长这样的人,该是只收天赋异禀的弟子。”
    “我也天赋异禀呀。”
    小於菟十分正经地道。
    来济劝道:“人之天赋各有不同,各有所长。”
    小於菟又道:“可家父说天赋异禀者若后天不努力,也会泯然众人,一个人的天赋不重要,再者说我自小就能吃很多,爷爷与奶奶都说我天赋异禀。”
    殿门外,李世民面带笑容,听着孩子稚嫩的话语,很是高兴。
    陛下并没有因皇孙一些僭越的话语,而不满,反倒是更满意。
    李世民满意的是,承乾的儿子也很一般,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。
    随后,李世民便离开了此地,而是走向皇宫的另一边。
    在皇宫新修出来的河渠边,李承乾带着妻子苏婉正在散步。
    苏婉怀着身孕,听着太子讲述梁祝的故事。
    长孙皇后听着这个故事也是出神,故事很动人,未听儿子讲完,听到梁山伯科举为官本该是衣锦还乡的,可听到此处,已能够感受到,这一定是个十分悲凉的故事。
    不过故事讲到一半,陛下便来了。
    苏婉先行礼道:“父皇。”
    李世民示意不用多礼。
    看父子两多半又要商议国事,皇后领着鹊儿与苏婉离开。
    河渠边,李承乾在凉亭内坐下来,道:“岭南进贡了不少水果。”
    桌上放着一堆岭南进贡的水果,正是中原各地与西域水果丰收的时节,李承乾吃着一只甜瓜,道:“於菟今天学得如何?”
    李世民拿起橘子坐在儿子对面剥着,“还挺好的,就是那孩子说想让朕退位。”
    “这孩子总是将这些话挂在嘴边。”
    “朕知道,你平日里忙于国事,都是丽质与东阳她们照看孩子。”
    “朝臣都误会究竟是儿臣想要当皇帝了,还是那孩子想当太子了。”
    李世民忽然一笑道:“你让於菟当太子?”
    “慢慢教他,儿臣不着急。”
    大抵,李世民心里还是有些宽慰的,承乾的能力很强,以他的能力只需要三五个得力朝臣,就能处理国事,而且并不需要多么得力的臣子,只要能听吩咐办事足矣。
    换言之,其实承乾他自己就是一个治世的能人,若他能够再多一些仁慈,将来也一定是一位贤君。
    李世民道:“朕决定免除关中,河西,河东,河北,河南,莱州,幽州,营州各道州府的一年赋税。”
    李承乾颔首:“只是田赋,没问题。”
    “这可是大半个中原的田赋。”
    “无妨,光是市税,足够朝中与宫中用度了,还能够发各地军中的钱饷,这件事儿臣来办。”
    从东征归来后……应该说在东征之前,李世民就对自家的家底失去了清晰的认知。
    ……
    注:贞观年间,孙处约与高智周、郝处俊、来济四人依附于江都的石仲览。石仲览颇为赏识、知四人日后必定是能人贤臣,于是倾财相助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