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- 341.第341章 不是当年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341章 不是当年
    听罢父皇的旨意,李承干只是稍稍颔首,就领着百官进入洛阳行宫的乾元殿,坐在上位让舅舅与群臣商议事宜。
    中书省与六部的官吏依旧各司其职,长孙无忌又给群臣在洛阳城内安排了住处。
    李承干看向马周领着洛阳各县的百官站在大殿外,“让各县官吏上交各自县的奏章,就让他们回去吧,余下的事再作安排。”
    岑文本走到殿外,朗声吩咐了几句,各县的县官就各自散去。
    这一次朝中的官吏来了六成。
    只是李承干在吩咐事宜时候,一个侍卫脚步匆匆而来,道:“太子殿下,许国公来了。”
    话语声停下,李承干迟疑道:“舅爷怎么来了?”
    言罢,李承干让众人先各自散去,安排住处与各自家小,急匆匆出了乾元殿。
    洛阳行宫的宫墙边,舅爷与高林就拄着拐杖坐在这里。
    “怎么来洛阳了?”
    高世廉望着还有些斑驳与陈旧的宫墙,“你爷爷让老朽来的。”
    李承干走到舅爷身边坐下,疑惑道:“怎么来时没听说舅爷在车队里。”
    “老朽就在车队后方跟着,那都是朝中官吏的亲眷,就没过问,你爷爷召老朽来的,说是老人家有个能一起讲话的。”
    言罢,就有内侍匆匆而来,“许国公,这边请。”
    李承干见舅爷拄着拐杖就要站起身,连忙上去搀扶。
    高士廉又道:“听闻陛下此次出征,你也出了不少力气?”
    李承干扶着舅爷走着,“孙儿帮父皇说服了几个人。”
    “嗯……”高士廉点头道:“你可知当年隋帝为何要东征吗?”
    看这个孙儿沉默不语,高士廉解释道:“当年高句丽几次要称臣,但隋帝还是去打了,隋炀帝杨广是个很有意思的人,不要总是看人家是不是称臣,就算是称臣了还是那里的王,地总归在别人手里。”
    “隋炀帝去打高句丽,不是因自以为是地觉得那时候敌人太弱啊,若是他们一直都这么弱小,汉时的四郡早就回来了啊。”
    高林则是一路跟着没有讲话。
    李承干一脸郑重地道:“孙儿,会多想想的。”
    说话间,来到了皇宫旁的一处宅院,爷爷就住在这里了。
    李渊笑呵呵走出来道:“老家伙,你总算来了。”
    高士廉道:“老朽也不过是晚了两个时辰,这么长的车队,又不是与陛下同车而行,自然晚了些许。”
    “承干,朕与他就住在这里了,就当散散心。”
    “爷爷觉得自在就好。”
    李渊领着高士廉走入宅院内。
    又有内侍匆匆而来,禀报道:“太子殿下,陛下就在城外大营等着了。”
    李承干只好跟着这个内侍太监出城。
    现在整个洛阳城还是戒严的,居民可以在城中行走,但整座洛阳城的主要道路两侧站着士兵,并且一路排到了城门口。
    因此整条大街上没有行人,也没有围观的人,只能看到两侧小巷中隐约有居民走动。
    并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到夜里。
    一路走出了城门,薛万备就在这里待命,他抱拳道:“末将奉命护卫太子前往大营。”
    李承干牵过马儿的缰绳,道:“此番你也在出征队伍中?”
    薛万备道:“末将与契苾何力同属一路兵马。”
    两人翻身上马一路往城外的大营而去,大致行进了三里路,远处的开阔平原上,已能见到刚兴建起来的大营。
    来到大营的辕门前,李承干见到了苏定方大将军与江夏郡王。
    李道宗道:“殿下随末将来。”
    李承干下了马,跟上皇叔的脚步。
    大营内,还有不少士兵正在操练,也有不少工匠正在打造军械。
    跟着皇叔一路来到了营帐前,便能听到营帐内的谈话,走入内部就瞧见了一身戎装的父皇。
    鲜有看到父皇身着甲胄,倒是显得意气风发,颇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。
    营帐内的谈话还在继续,说起了于半月前就奔赴莱州去造船的张亮。
    李绩道:“陛下,末将以为张亮并非将才,实乃不堪担此重任。”
    李世民道:“朕已派他出去了,且不说他是不是个将才,且用着再论。”
    张士贵用浑厚的嗓音道:“陛下,末将以为待大军抵达幽州,若还要东进迎面就是辽水一战,而张亮所部即便是造好了战船,要在高句丽登陆,恐时机无法把握,末将确信讨伐高句丽,此战两军交锋主力必定是以步骑为主的陆路。”
    契苾何力朗声道:“如此甚好,给末将两千骑兵,为陛下夺取高句丽诸城。”
    李承干看着营帐的众将领,英公李绩,张士贵大将军,皇叔李道宗,契苾何力,薛万钧,刘仁愿,程咬金,以及如今在整备大军的苏定方大将军。
    还有已在奔赴辽东的李思摩与阿史那社尔,他们会带着突厥骑兵参战。
    更有统领幽州与营州兵马的张俭。
    这一次皇帝亲征,参战的多是老将军,也是征讨高句丽的豪华阵容。
    金春秋也在大帐中,不过现在的他要多老实就有多老实。
    有一位裨将来到营帐前,正是薛仁贵,他朗声道:“陛下,郑老先生到了。”
    李世民正色道:“请进来。”
    “喏!”
    薛仁贵的回应很响亮,只不过这人穿着明亮的甲胄,很是晃眼。
    来人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,看着也年过七旬了。
    “臣郑元璹,拜见陛下。”他走入大帐内,便要行礼。
    李道宗见状连忙上前去扶。
    长年在中书省学政并且参与政事时候,李承干翻看过武德年间的卷宗,要不是看过那些卷宗,当真不知郑元璹其人的事迹。
    当年几次出使突厥,在武德年间为唐与突厥之间的冲突得到缓和,是个不可多得的外交之才。
    也有了这位卷宗上所留下的话语,至今还是记忆犹新。
    “论突厥兴亡,唯以羊马为准,而如今六畜疲敝,人亦皆菜色,不出三年,必当覆灭。”
    正是这位老先生对父皇所言一语中的,之后大唐果然覆灭了颉利。
    而这也正是这位老先生几次出使,甚至陪在颉利身边数年,才寻得时机。
    也在当年,他老人家与父皇说了这些话,令朝中明白突厥看似强大的外表下,实则虚弱。
    也算是天时地利人和,唐军出征大胜而归。
    若说谋算万全之计,决胜千里之外大多都有些不切实际。
    但总有人为决胜千里之外,身先士卒,在为此奔波,为胜利寻得先机。
    郑元璹当年跟随杨广出征高句丽,他深知在辽水作战的条件。
    “陛下,此番东征还望三思。”
    郑元璹说出了第一句话,也是为了劝谏。
    大帐中的众将领沉默。
    李世民感慨道:“郑老先生,高句丽几次犯中原疆域,若不出兵征讨,世人如何看待朕?”
    郑元璹抿着嘴,垂下了眼神,作揖行礼,不再多言。
    安静了片刻,苏定方站在大营外,朗声道:“陛下,全军整训完毕,还请陛下巡视。”
    “好。”
    李世民重重应了一声,起身领着众将走出营帐。
    在大营的东面,聚集着大军,李承干跟在众将领一侧,而郑元璹老先生一直跟在父皇的身后。
    看样子似乎还在与父皇交谈,话语声很低,也不知说了什么。
    鼓声从远处传来,战马嘶鸣声不断,在大营的前方,李承干见到了由两万余人排列整齐的一个个队伍。
    与父皇一起站在点将台上,目光望去,是一大片呜呜泱泱的唐军,旌旗飘扬,猎猎作响。
    “令旗!”苏定方大喝道。
    王玄度将令旗递上。
    苏定方挥舞令旗,鼓声再一次擂动,大军开始移动。
    当台下的大军再一次站定,苏定方朗声念着出征将领的名字,李承干见父皇起身往点将台走去,便快步跟上。
    其实皇帝巡视大军,有很多种方式。
    而现在的这位皇帝则是选择走下点将台,近距离去看将士们的面貌。
    李承干跟在父皇身侧,走入一列列的队伍中,军中将卫府改制成折冲府之后,二十岁以下的男子是不能入卫府的。
    因此如今放眼看去,大多数都是年岁在三十到四十之间的将士,鲜有面色清秀没有胡子的。
    李世民走到一个士卒前,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。
    又走到另一个士卒前,李世民将他原本有些松垮的甲胄用力收紧。
    皇帝与太子就这样安静地走在大军中,军中上到将军,下到士卒都见到了当今陛下与当今的太子殿下。
    此番出征是陛下的亲征,而此番出征将士们的粮草与辎重,也皆依仗这位太子。
    陛下是至高无上的。
    对于军中的绝大多数士卒来说,这位太子是神秘的,虽说东宫太子的传闻很多,想到不论是西征,还是北征,皆是这位太子主持将士们的粮草供给,并且绝不让前军饿肚子,更不会拖欠钱饷。
    太子门下的京兆府向来是照拂孤苦的老府兵,下令各县赡养老府兵,因此众将士对这位太子是多有敬意的。
    也是因在场的众多士卒的父辈,亦大多数都是老府兵。
    李承干跟着父皇走到了大军的后方,在不远处有群情激动的民壮大声呼喊着:“陛下!陛下!”
    他们的喊声很大,李世民侧目看去,推开一旁的士卒阻拦,大步上前道:“诸位此来是何事。”
    有个中年民壮大声道:“还请陛下允许我等,跟随陛下东征高句丽!”
    又有民壮上前道:“陛下,我等不求悬官动赏,唯愿效死辽东!”
    “对,唯愿效死辽东!”
    听着众人的话语,李世民心潮澎湃,双手握拳看着自发要东征的乡民越来越多,四方的民壮正在朝着这里聚集,眼看拦在外围的士卒都要拦不住。
    “诸位,何故如此?”
    听到皇帝的问话,有人红着眼道:“陛下!家父战死辽东,我等只求收回其尸骨,为父报仇。”
    还有人站出来道:“陛下,我等随军出征不求钱饷,不求军功,只求为陛下,为社稷征战。”
    “陛下!家父战死辽东,家母郁郁而终,身为儿子不报此仇,如何立足天地间!”
    “不需陛下为我等筹备粮草,不需陛下为我等筹备军械,我等手持木棍,亦敢冲锋陷阵。”
    他们的话语很朴素,或许还有口齿不清,或者带着厚重的乡音,可众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话语。
    李世民看着众人,一时间竟言语哽咽。
    李承干站在一旁,只是看着父皇的背过身,与苏定方吩咐了几句就离开了。
    苏定方命人记录下前来报名参战的各地民壮,依旧是军士待之,与军中士卒一样的待遇。
    接连几天,李承干坐在洛阳行宫的乾元殿内看着一份份的名册,来主动报名参战的人越来越多。
    岑文本道:“因太子殿下号召各地乡民迁入洛阳,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从各地来的,据马周历年所报,洛阳人口已达百万之余,其中多数来自山东与河北。”
    如此一来,父皇的兵马从原本的三万人,在这些天收纳下,达到了近六万人。
    李承干看着眼前的名册已是厚厚一迭,吩咐道:“能运多少就拿出多少,告知关中将粮草先一步运送去河北各州府。”
    洛阳下起了一场春雨,李世民与李绩站在辕门外,看到还有人想要参与东征,又见到还有孩子在田地间奔走。
    这位皇帝拿过记录兵员名册的纸张,请愿者还有数千人上万人。
    李世民沉声道:“兵员足够了,余下还想东征的,朕不许。”
    记录兵员的参军忙道:“喏!”
    郑元璹这些天心情低落,他坐在辕门下竟哭了起来。
    看着这位老人家落泪,李世民安慰道:“不必如此。”
    郑元璹近乎每天都会来问询,每天都会来看主动要参与东征的民壮,这位老人家抬头看着漫天的雨水,缓缓道:“当年,杨广要东征,多少年轻人宁可自断手足,也不要接受征召。”
    这位老人家哽咽着又道:“陛下不是杨广,大唐也不是前隋,是老臣迂腐……”
    注:史料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太宗皇帝东征,各地投军勇士及所献攻城器械之人,多到无法计数。
    后志愿者众多,太宗皇帝念及民生,不许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