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- 271.第271章 放不下的大相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271章 放不下的大相
    “儿臣大婚的这些天,耽误了不少事,昨天便将这些事都落实了。”
    李世民颔首从一个太监手中拿过一张布绢,道:“今年天竺使者来了,说起了玄奘的事,玄奘还给大唐太子写了书信。”
    接过父皇递来的布绢,天竺的布绢很粗糙,打开看着上面的字迹。
    李世民又道:“朕想着这两年,玄奘就该回来了。”
    “天竺王会舍得让玄奘回大唐吗?”
    “你以为呢?”
    听着父皇的反问,李承乾仔细看着书信,一个在天竺的和尚成了大唐太子书信往来的好友。
    这种奇闻在朝野与坊间早已传遍了。
    身为太子,早已习惯了他们的揣测,东宫太子在坊间没有点传说,那还是大唐的东宫太子吗?
    信上说的是,玄奘他如今在天竺周游各地,他要看看天竺的每一个地方,等看遍了天竺的风景,他在天竺学经功成,便会回到大唐。
    李承乾将布绢放在一旁,大唐终归是强大了,就连天竺使者都来朝贺大唐。
    “父皇,天竺使者来朝,就没有送一头大象来吗?”
    李世民在一堆拼图碎片中寻找着,道:“没有,天竺使者说大象走不到大唐的。”
    李承乾思量着,道:“可以的吧。”
    李世民笑道:“若是天竺能够送一千头大象从天竺出发,借道吐蕃送到大唐,一千头的大象即便是一路上接连死去,能够活着运送到大唐也只剩下多少?天竺使者说这是残害生灵的事,朕也就没有追问。”
    李承乾拿起一颗干枣放入口中嚼着。
    父子间又安静了良久,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,看着拼图叹道:“苏勖的事朕已知晓,彭王是个不晓事小子,朕让他回封地了。”
    “杜正伦与儿臣说过这件事。”
    李世民微微点头。
    父子两没有隐瞒,像是在交换情报。
    礼部尚书李百药脚步匆匆而来,他禀报道:“陛下,太子殿下,吐蕃使者来了。”
    “来做什么?”
    听陛下发问,李百药看向太子,眼下太子殿下背对着自己,正在钓鱼,他回道:“松赞干布让人送来了一千斤金银,愿听天可汗号令,还请陛下放归禄东赞与桑布扎。”
    李世民咳了咳嗓子。
    收到父皇的暗示,李承乾看着水面,轻描淡写道:“六千斤金子,少一斤都不行。”
    李百药又看向陛下。
    只见陛下放下了手中的拼图,还未开口。
    他只好回道:“臣这就去给吐蕃使者吩咐。”
    等人走了,李世民开口道:“你这是拿禄东赞当人质了?”
    “儿臣从未将他当作人质,禄东赞如今在四方馆当值,他过得很好,好到他都快忘记了吐蕃,这亦是一段佳话。”
    松赞干布一直希望他能够回来。
    “六千斤的金子是松州一战的本钱,本钱还没收回来,父皇以为呢?”
    李世民感慨道:“西域一战带来了这么多财宝,青海一战你又开口要这么多金子,往后让人如何看待唐军。”
    李承乾钓起一条鱼,自在地坐下来喝着茶水没有回答父皇的话语,也不打算回答。
    阳光总算是破开了乌云,照在这片大地上。
    父皇坐在摇椅上,身边放着炉子,闭着眼似乎是睡着了。
    李承乾站起身,看到拼图只是完成了一角,许多碎片放在了桌上,满满当当一大堆。
    贞观十二年是极为平常的一年,这一年关中没有饿死人,这一年关中接连地丰收。
    这一年长安城人口增加至七十五万。
    腊月这天,李承乾在李绩大将军的护送下,走在长安城。
    经过去年一年的修缮,长安城没有焕然一新,但从高处看去,街道纵横一座座四四方方的坊市内显得格外整齐。
    李承乾站在鼓楼上,多看了会儿这赏心悦目的景色。
    李绩护在太子身后,一言不发。
    在兵马护送下,李承乾走出春明门,就见到了坐在官道边啃着一张饼的杜正伦。
    李承乾揣着手问道:“杜侍郎这是又从什么地方,办完差事回来了?”
    杜正伦嚼着饼,道:“臣听闻太子殿下将事办完了。”
    “多亏杜侍郎指点。”
    “殿下说笑了,臣就先回去了。”
    生怕与太子再多说一句话,杜正伦快步走回了长安城。
    有了李崇义与李景恒作为东宫在朝野外的左右手,往后办事也能方便许多。
    以往这些家事都是父皇与皇叔在安排。
    现在不同了,往后的东宫会有自己的家事。
    李承乾坐上出游的车驾,看着沿途的风光,打算再去龙首原看看。
    一路上可以见到关中的孩子越来越多了,有一群正在打闹的孩子见到官兵护送着车驾而来,他们从官道上躲到了田地里。
    还有一群孩子争抢吃食,在路边打得连滚带爬。
    如果平均一户人家能够有三个孩子,那么再过十年关中的人口就可以再翻三倍。
    李绩赶着马车道:“现在迁入关中的人口越来越多了,末将时常听京兆府的人说好在太子殿下有远见,在潼关建设了一个巨大的集散地,并且囤积粮食,以供给关中所需。”
    “大将军,以往的关中很缺粮食吗?”
    马蹄声依旧,走得并不快,李绩解释道:“以前会缺粮食,那时候关中的人少,很多田地都没有人耕种,现在人多了,耕种的人也就多了,不缺粮食了。”
    身后又有快马追了上来,来人禀明了身份,来人正是京兆府的通判狄知逊,他将马儿赶到车驾一侧,禀报道:“殿下,孙神医送来的书信。”
    李承乾接过书信,问道:“狄通判?”
    “臣在。”
    “听闻刑部尚书刘德威很赏识伱。”
    狄知逊在马背上抱拳道:“近来确实与刘尚书有走动。”
    “今日孤看到了奏章,刘德威举荐京兆府通判狄知逊入刑部,京兆府通判狄知逊为官期间奔走各县为人公允正直,正是刑部所需之才。”
    听到马车内传来的话语,狄知逊有些不明所以。
    “怎么?你不知道?”“臣确实不知刘兄竟然这般举荐臣。”
    “举荐的奏章已送到了吏部,来年开朝会再议。”
    “今天程家又有一头牛摔死了。”
    车驾内又很安静,似乎殿下不喜听到这个消息。
    狄知逊又道:“臣还在查明缘由。”
    “不着急查。”
    “臣告退。”狄知逊放慢了马儿的速度,看着太子的车驾远去。
    刑部尚书刘德威为何会举荐自己?
    狄知逊很困惑,拉起缰绳沿着原路回去。
    摇摇晃晃的车驾内,行进在安静的官道上,甚至可以听到马车的轮子压破地面冻土上的冰层的声音。
    李承乾打开这卷书信,入眼的是孙神医关于建设医馆的论述。
    孙神医终究是没有接受将医学分科的建议,从一开始与他说的骨科,牙科。
    到现在,孙神医只是将医学分为了内科与外科,仅此两科而已。
    李承乾看完书信放在一旁,心中思量着,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。
    马车忽然停下,李绩道:“殿下,龙首原到了。”
    李承乾走下马车,地面的泥土在这个冬季都已冻结实了,走上龙首原的高坡。
    冬季看不到万木反春,百里河开的景象,也见不到役马成群,羊群遍地。
    冬天的关中与中原其他地方一样,都是一样的萧条。
    李承乾迎风站着,其实先前李绩大将军的说法,还是以前的陈旧之见,因关中的耕地是有限的。
    可分配的土地也是有限的,现在的人口恢复尚好,田地都有了人耕种,看似不缺粮食了。
    迁入关中的人口越来越多,这是表象的实力。
    关中的作坊发展与生产力增长,会是将来最重要的实力之一。
    田地总归是有限的,依靠小农经济的黄河两岸太依赖粮食,市税正在连年增长的当下,可以见得这五年以来,关中的生产力是在提高的。
    不论是纸张,还是葡萄酿,或者是肥皂在很长一段时间,这是关中生产力与经济增量的极为重要的三大支柱产业。
    但往后呢,生产制造不能就此停止,还要寻求新的增长量。
    西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那里的种到摘都摘不完,与纺织便是关中下一个支柱产业。
    距离这个光景不远了,就待唐军扫平天山。
    当然了,类似的产业建设还可以谋划,未来五年,关中又会有一场大变局。
    既然田亩与粮食是有限的,李唐王朝的基本盘发展就要在保证耕地的同时,侧重经济与贸易发展。
    再过五年,再过十年……大概又是另外的面貌。
    他们都不知道,这个关中要如何地翻天覆地。
    李承乾笑着问道:“今年李震该回来了吧?”
    李绩道:“就算是末将想要将他继续留在河西走廊,陛下也会将他召回来封赏。”
    魏昶快步走来,他身着粗布衣裳,下巴长着大胡子,他将一封书信递交给护卫在这里的士卒,又留下了两句话,就快步离开了。
    “太子殿下,泾阳县不良人魏昶,有事呈报。”
    李承乾接过纸张,将几次对折的纸张打开,风吹得纸张一角反复卷起。
    看着纸张上的内容,说的是关中商贾近来的变动,那个叫裴明礼的人带着家眷又去了河西走廊。
    江南两道的商贾也都完成了交易,他们用茶叶与丝绸换取了肥皂与葡萄酿,已离开了关中。
    看着纸张上的一行行字,李承乾对李绩道:“大将军,魏昶封个不良帅吧。”
    李绩没有迟疑,果断道:“喏。”
    “怎答应得这么爽快?”
    “回殿下,在军中记录中,魏昶手中的不良人已有四百余人,如此人物又对大唐忠心,可以任不良帅。”
    望着眼前的八百里秦川,放眼看去,就能见到远处的长安城,高耸的城墙看不到城内的情况。
    倒是可以从这里直入太液池,从玄武门回宫。
    从车驾上拿了一张胡凳,李承乾干脆坐了下来。
    有士卒来报,“殿下,禄东赞听闻太子出行,正巧禄东赞也在此地,前来求见。”
    “让他过来吧。”
    “喏。”
    从今年的秋天到现在,禄东赞消瘦了不少。
    李承乾再次见到对方,问道:“松赞干布只比孤年长一岁,他却放不下你这位大相,期盼着你回去。”
    禄东赞穿着唐人的衣衫,他依旧行着吐蕃人的礼仪,道:“唐人的开价太过分,赞普不会答应的。”
    “那又如何?”
    听殿下说出这般轻松的话语,禄东赞正色道:“赞普也拿不出这么多金子。”
    李承乾摆了摆衣袖,一手放在膝盖上,看着行礼站在下方的禄东赞,朗声道:“松赞干布是个能人,年近二十岁就一统吐蕃,孤以为他应该继续治理吐蕃,而不是一味委屈地求全,想要唐人放过你,人应该自强,不是吗?”
    “换作孤,孤就会放弃你,而后继续治理吐蕃,招纳贤才,反正你在长安过得这么好,哪怕你死了,难道吐蕃人就不活了吗?”
    “人啊,应该往前看,大相兄觉得呢?”
    禄东赞低声道:“太子殿下是说赞普不值得外臣效忠是吗?”
    李承乾微微抬首,道:“你现在连效忠都做不到了,再者说孤不需要你的效忠,这天下向父皇效忠的人太多了,铁勒的契苾何力,突厥的阿史那社尔,回鹘人,西域人,你们吐蕃人也可以向大唐效忠的。”
    见禄东赞不给回话,李承乾站起身走到他身侧,看向站在不远处姿势谦卑的桑布扎,低声道:“人都是有自我意识的人,当吐蕃臣民也愿意效忠大唐的时候,你再好好想想孤的话也不迟。”
    禄东赞朗声道:“谢太子殿下指点。”
    “冬天的关中也不错,你好好看看吧,待将来再想想今日的这番话。”
    李承乾往龙首原的南面走去,一众护送的兵马跟在太子身边。
    留下禄东赞站在原地,一番话时不时从思绪中而过,铁勒人,西域人,回鹘人……都在效忠天可汗,吐蕃臣民何去何从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