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父刘玄德 - 第183章 礼遇袁使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如果说和曹操的使节程昱争的是争锋相对,那么袁绍的使节辛评所感受到的,可就是如沐春风了。
    刘备不但亲自出城十里迎接,更请辛评登州伯之车,同车而归,可谓是给足了辛评礼遇,让辛评对刘备的好感也是油然而生。
    这种情景之下,郭嘉又没有副使的身份,只能缩回车队后半段中。
    对于辛评受到的礼遇,郭嘉既感到惊讶,又有些羡慕。
    如果说先前在辛评家里郭嘉还有些犹豫的话,此时的郭嘉已经打算接受刘备的邀请,入仕徐州试一试了。
    对此,辛评很是支持,他们辛家因为当初董卓军来的太快,导致颍川大部分家族都措手不及,不但损失了大量的财货,就连族人的性命都没能保全住。
    在仓促之下,这些家族只能一窝蜂的跑到了河北,投奔了老乡以及地域首领的袁绍。
    袁绍对此自然是极为欢迎的,可同时,因为整个家族的投奔,这也使得辛家已经彻底和袁绍绑死了。
    如果没有意外的情况和机遇,辛家是很难从袁绍这条船上下去的,哪怕只是分别下注都办不到了。
    荀家之所以能够分别下注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荀彧。
    早在董卓军扫荡颍川之前,荀彧就已经看到了这一点,并且动员家族前往河北。
    颍川士族普遍存在联姻的情况,荀彧自然也不会瞒着姻亲,他不但通知了辛家,还通知了陈、韩等各个家族。
    只是当时愿意放弃土地田产跟他离开的只是极少数,大部分家族都在这场扫荡中损失惨重。
    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,荀彧当时是投奔的韩馥,并非袁绍,因此他欠的情分是韩馥的,不是袁绍的。
    而其他家族仓促之下投奔了袁绍,光是收容他们的情分,就让这些家族绑死在袁绍这条船上了。
    绑死自然是有利有弊。
    优点是袁绍更信任他们了,这一来是老乡,二来全族站队自然更受信任。
    缺点是没法换船或者分散投资了。
    因此,在去徐州这个问题上,辛评渐渐的比郭嘉还要热心起来。
    辛评之前并不怎么重视刘备,可随着情报不断的北传,刘备的大半年来的表现极其亮眼,一统徐州也就罢了,竟然还有余力往豫州发展,还从曹孟德手里虎口夺食,拿下关键之地任城国,可偏偏曹操却还拿他没辙。
    刘备表现的越出色,辛评就越重视郭嘉的选择了。
    既然有机会,让郭嘉这个在河北并不受重视的小老弟去徐州闯闯,也不失为一件好事。
    哪怕对方在徐州没能混出什么成就,好歹也是将来的一个可靠传声筒。
    因此,辛评一改先前的态度,力劝郭嘉接受刘备的征辟。
    郭嘉对辛评的观感还是很好的,也信服这个能力很强的族姐夫,虽然有自己的主见,但辛评的话还是很有影响力的。
    就在郭嘉坐在车中想着该如何去州府求见刘备时,车外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。
    “请问郭嘉先生可在车中?”
    郭嘉小吃一惊,掀起车帘,正看见三个人站在车外。
    其中为首的是个少年,脸上带着亲和的笑容,让人一望而生好感。
    这少年自然就是刘封,而在他身后的董袭、甘宁,两人身材魁梧,骁勇彪悍,即便是人才济济的河北,也极少能看见如此壮士。
    郭嘉心中大吃一惊,能得如此虎士簇拥,这少年身份必然非富即贵,而且还远非一般贵胄可言。
    郭嘉只是为人豁达,不拘小节,可不是真傻。都已经猜到对方身份极为不凡,如何还会高居车上,让人以为他傲慢不逊。
    于是,郭嘉赶忙下车,冲着刘封行礼道:“在下正是郭嘉,乃颍川阳翟人,不知贵人如何称呼。”
    刘封赶忙还礼:“小子刘封,家父姓刘,暂任徐州牧。”
    话说到这里,郭嘉自然明白了眼前少年的身份,刘备的嫡长子刘封。
    “原来是公子。”
    郭嘉再次行礼,态度更为恭敬上了几分:“嘉不知公子在此,未能早早下车,还请公子恕罪。”
    刘封笑了起来,谁说郭嘉桀骜不驯、浪荡无礼的,明明就是一个知礼明仪的文士典范嘛。
    刘封上前两步,将郭嘉搀扶起来,然后解释道:“刚刚在我父身边,辛使便将先生与他一同南下,来我徐州的事情告知我父。我父闻言,顿时大喜,闻先生竟在车队之后,立刻遣我来接。今日宴会,当请先生一并与会。”
    郭嘉这才明白原委,辛评对他的推荐自然没出他的意料。
    辛评既然力劝郭嘉出仕徐州,那自然会想尽办法为他在刘备面前美誉一番。
    可刘备如此求贤若渴的态度,倒是大大出乎了郭嘉的意料。
    其他的姑且不论,只是这份态度,就胜过袁绍太多了。
    不过,郭嘉并未告诉辛评的是,他虽然答应了对方入仕徐州集团,但同荀攸一样,入仕之后是否继续待下去,那还得看刘备对他的安排,以及后续对他建言的态度。
    若是像袁绍那样只知道招募人才,却不能用之,反而使得手下人各成派系,互相争斗。
    那这徐州不过是个缩小版的河北,又如何值得他郭嘉久留。
    刘封自然不知郭嘉心中所想,但他对郭嘉的到来非常欢迎,甚至有些狂喜。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因为郭嘉的性格必定会和刘备一见投缘,相见恨晚。
    本质上郭嘉和法正是同一种人,都是豁达开朗,心胸豪迈,不拘小节的性格。
    历史上法正和刘备好的都快穿一条裤子了,刘备对法正简直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。
    举个例子,众所周知,汉中之战里,法正立下了大功。
    可其实,整个汉中之战的计划,以及绕过阳平关,奇袭定军山等手笔,都是出自黄权。
    早在汉中之战前两年,黄权就力劝刘备北伐汉中。
    如果当时刘备听了,那么蜀汉不但能轻而易举的拿下汉中,更能够保住汉中的五六万户口,几十万口的人口,甚至还能直接干预到次年曹操和马超之间的关中之战。
    可刘备根本不听,表示黄权你说的很好,但我现在要休息。
    幸亏黄权和法正关系也很好,两年之后,法正拿着黄权的计划书再去找刘备,刘备立刻换了张嘴脸,对法正一通猛夸,当即决定兴兵北伐,去和已经占领了汉中、雍州一年了的曹操争夺汉中。
    可见刘备有多看人下菜。
    别看现在刘备很疼爱刘封,对刘封也是言听计从。
    但刘封其实很担心陈登对刘备的影响力。
    如果自己的意见和陈登意见相左,双方又非常坚持的时候,刘备会偏向哪一边,刘封虽然很有自信,但内心深处也还是有担忧存在的。
    现在又来个郭嘉,那刘封无疑可以让郭嘉来制衡陈登,用陈登来平衡郭嘉。
    那刘封就可以藏到背后,充当关键时刻一言九鼎的调停者了。
    至于刘备会不会和郭嘉一见投缘,刘封是相当自信的。
    一来有法正在前,二来还有曹操作证。
    本质上,刘备和曹操其实是很像的。
    如果不像,曹操也不会把自己汉征西将军的情怀投射到刘备的身上,从而产生代偿心理,各种拉拢恩赏对方了。
    曹操和郭嘉,刘备和法正,这两对几乎可以无缝切换,甚至曹操和刘备之间,也是惺惺相惜,如果不是因为乱世,两人本就是意气相投的好友了。
    “先生,请随我登车。”
    为了迎接郭嘉,刘封将自己的车驾都带了过来,也让郭嘉享受了一把出入同车的待遇。尤其是刘封还主动礼让郭嘉,这份恩遇更是让他深受触动。
    被刘封一整套礼贤下士的模版走完之后,郭嘉的心思也悄悄的改变了几分。或许也不一定要言听计从,只要能重视自己的建议,主公能合理取舍也是应该的。
    刘封和郭嘉在这宾至如归,前面刘备和辛评之间也是谈笑风生。
    刘备亲自为辛评驾车,这让后者受宠若惊。
    辛评很清楚刘备如今的实力,哪怕是袁绍亲来,想让刘备为他驾车也是自不量力。
    可刘备却为了自己这么做了,这让辛评大生明主之感。
    平心而论,辛评能和郭图结交,他本身其实也是很重视门楣家第的人。
    按照刘备的出身,其实是入不了辛评的眼界的。
    虽然不像郭图那般赤果果的表现出来,可辛评对于刘备最初虽不厌恶,但也不算有好感。
    哪怕刘备现在行情看涨,辛评依旧认为袁绍要比刘备强上许多。
    可这一刻,辛评却是动摇了。
    他跟袁绍相识多年了,昔日在大将军府上就是同僚,自然对袁绍的脾气很是了解。
    辛评很清楚袁绍的礼贤下士是装出来的,是演的,袁绍的本性其实是相当多疑且小器。
    可刘备给他的感觉截然不同,这完全是发自肺腑,让辛评感受到的是如沐春风,无微不至。
    袁绍的求贤若渴同刘备一比,那真是高下立判。
    车驾进了郯城之后,直接驶入州府。
    随后刘备带着众人与辛评一起登堂,其中也有赶上来的刘封和郭嘉。
    殿堂之上,刘备为辛评一一介绍堂中众人。
    越介绍,辛评越惊讶。
    尤其是看见荀攸之后,他更是险些惊出声来。
    荀攸他自然是认识的,荀攸的才干他更是自愧不如。
    辛评是知道陈群现在刘备麾下,可怎么也没想到什么时候刘备竟然连荀攸都招募到了。
    看来这次力劝郭嘉入仕徐州这步棋,是走对了。
    “不想昔日一别,今日能再见长文、公达。”
    辛评冲着陈群,荀攸拱了拱手:“看见故友安然无恙,评欣喜莫名。”
    陈群和荀攸一起笑着还礼:“辛叔远道而来,一路辛苦。”
    别看荀攸年纪大,可他辈分却小的很,得和陈群一起管辛评叫叔叔。
    辛评和陈群、荀攸叙过旧后,转首向刘备行礼,随后开口道:“评奉我主之命,远来徐州,是有几件事情想要询问刘使君的意见。”
    刘备脸色一整,缓缓点头:“不知本初兄是何事需要沟通?”
    辛评正色道:“公孙瓒公然残杀伯安公,可谓是人神共愤,北地士民百姓无不切齿,欲为刘公报仇雪恨。刘使君也是因此与公孙离心离德。”
    辛评简单的把刘备跳槽徐州的事情用一句离心离德一笔带过,着重说道:“我主令我此次前来,也要前往郯城刘家祭拜一二。”
    公孙瓒杀刘虞,当真是一大败笔。
    刘虞乃是徐州东海郯城人,乃是东海王刘强的后人。
    这刘强可不是一般人,他可是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郭圣通的嫡长子,也是东汉当之无愧的第一任太子。
    可刘强却明事理,知进退,在自己母亲被废之后,不但没有怨怼不满,还主动退位让贤,把太子之位让给了阴丽华之子,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刘庄。
    因此,东海王一脉在东汉是极其受宠的,跟刘备出身是天差地别。
    刘虞家可是真正的名门望族,父祖皆是两千石显宦。再加上刘虞本人就是大名士,又在幽州深耕多年,广受幽州士民爱戴。
    刘虞最大的政绩是两点,第一,汉胡服膺。
    在幽州,别说是汉人了,就是胡人都对刘虞相当感激,不分匈奴还是鲜卑,都对刘虞听命顺从。
    同时,刘虞在经济上也很有建树,以往幽州都需要靠南边的冀州、并州和青州来支援财政。
    可刘虞却扭转了局势,首次让幽州的财政在没有外来援助的情况下出现盈余。
    这样一个德才兼具的大名士,公孙瓒说杀就杀了,而且还是虐杀,刘备是怎么都想不通对方是怎么思考的。
    这不存在威胁问题,因为当时的刘虞已经被公孙瓒给掌控了,几乎就是幽州版本的挟天子以令诸侯,而且效果还会更好。
    因为紧跟着李傕、郭汜就给公孙瓒送来了前将军,封易侯,假节督幽、并、青、冀四州的任命,同时还让刘虞掌管北方六州的政务。
    这简直是刚想睡觉就送来枕头。
    公孙瓒手里捏着刘虞,等于北地六州军政一把抓。
    可他偏偏把这好牌给扔了,他不死谁死?
    实在是自作孽,不可活。
    “此外,公孙瓒余孽田楷仍在青州负隅顽抗,他还勾连孔文举,数次兴兵劫掠青西,我主有心将其攻灭,却怕引来刘使君的误会。故此,特派我前来沟通。”
    辛评心里也明白这活难干。
    袁绍自然是想要袁谭彻底剿灭田楷和孔融,一统青州。
    可如此一来,袁绍的势力就直接和徐州接壤了,这其实是双方都不想看到的。
    尤其是主动方袁绍,自然也是会担心刘备有过激反应,毕竟对方和公孙瓒的关系可是非同一般的。
    听完辛评的话后,刘备心里也是翻江倒海。
    对公孙瓒,刘备是有很深的感情的。
    这感情里包含了感激,亲近,也同样有不解、怨怼。
    这也和公孙为人很有关系。
    你说公孙瓒看重刘备吧,可实际上公孙瓒从来没把刘备放在身边过,每次都是派给自己的手下,让刘备去给自己手下人当小弟。
    你要说公孙瓒看不上刘备吧,可他的的确确在刘备落魄的时候拉了刘备一把,后来和平分手的时候,还赠送了不少资源。
    这也就是刘备性格坚忍,否则早被公孙瓒给折腾疯了。
    两人之间最大的冲突,还是关于刘虞的问题。
    公孙瓒麾下不是没人劝说他别杀刘虞,可劝说的人竟然都被公孙瓒给杀了。
    这也让刘备对公孙瓒相当失望,看清楚了这位兄长并非成事之人,第一次有了想要脱离公孙瓒的心思。
    可时至今日,自己成了一州之牧,而昔日的兄长却已经日渐西山,这怎么能不让刘备感慨万千。
    满堂之中,包括陈登、鲁肃、刘晔、荀攸、郭嘉等智谋之士,都觉得公孙瓒覆灭在即,可只有刘封心里清楚,公孙瓒和袁绍的孽缘这才刚刚开始。
    双方还要互相反杀数次,最后因为公孙瓒自己脑残,袁绍最终才能在建安四年成功耗死对方。
    最搞笑的是,建安四年开春,袁绍还派使者去跟公孙瓒求和。
    被公孙瓒严词拒绝,并且羞辱了一番之后,才下定决心决战的。
    可见袁绍拿公孙瓒有多无奈。
    倒是袁谭在青州确实势如破竹,田楷这个废物根本挡不住对方。
    刘备斟酌了片刻,然后再把之前早已经商量好了的说辞拿了出来。
    “备欲表举袁显思为茂才,再举荐其任青州刺史,不知尊使意下如何?”
    辛评闻言,顿时大喜,心中心思急转。
    袁绍眼下日益宠爱幼子袁尚,这让辛评、郭图等人很是不安。
    因为他们都是袁谭派的,整个河南派几乎都是支持大公子袁谭的。
    也因此,他迫切的希望刘备能够在青州稍稍让步,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袁谭的实力。
    只是没想到,刘备直接甩出了这么个大礼包。
    不但愿意表举袁谭为茂才,更还要表奏他为青州刺史。
    虽然名义上青州刺史的权力是远不如青州牧的。
    可眼下已经是乱世,只要有足够的兵马,青州刺史如何不能代行青州牧之事?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