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合院:我边做科研边吃瓜 - 第352章 嘎嘣,碎了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第352章 嘎嘣,碎了!
    “这叫加压固态再结晶法,晶粒长大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快速淬火后形成的多晶的界面能。”
    这话听得俞允成有点懵,但是先不管那么多,高振东给出了解释,自己回去再翻书就好,虽然不一定能翻得到。
    见高振东这么笃定,俞允成对于这个理论的可信度还是比较乐观的,至少这个听起来比较奇怪的方法,不是完全没有理论依据,虽然这个理论暂时他还不怎么明白,但是好像至少高振东是明白的。
    见他已经至少是接受了这种方法的原理,高振东才给他说起细节。
    “退火结单晶的时候,其实和‘拉’这个动作已经没什么关系了,之所以选择这個办法,主要原因就是它不需要结晶控制机构,对温度控制精度的要求也不是太高。”
    这对于俞允成来说倒是意外之喜,拉硅单晶的时候跟伺候生孩子似的。
    温度高了不行,低了不行;温度梯度大了不行,小了不行;拉快了不行,拉慢了也不行;坩埚转快了不行,转慢了还是不行
    听见这种方法不需要结晶控制,他顿时觉得天都亮了,这个方法选得好啊。
    然后他就听见了一个不那么美妙的消息,正如高振东前面所说,这玩意非常耗时。
    他需要将快速淬火后定向凝固的晶锭装在退火炉,或者叫再结晶炉里,烧上七七四十九.不对,30~45天。
    这个退火炉实际上就是刚才高振东给他说的那个加压不锈钢炉。
    “这个过程可以消除微观层面上的组分梯度,并且消除你已经观察到的枝蔓状结构,晶粒长大形成单晶体。这个过程中,反应管或者说碲汞镉化合物的温度,要一直处在其熔点附近,但是要求比熔点低一些,10度的样子,但是不需要控制得非常精确。”
    就这?没了?
    俞允成感到非常出乎所料,这玩意就这样就行了?没有别的要求。
    听了他的问题,高振东笑道:“对啊,没有别的要求,时间到了停下来就行,时间其实可以适当优化,但是现在我们是在做研究,所以要求你每过5天,就取出一部分样品进行检测,摸一下时间与晶体生长之间的对应关系。现在我们技术环境差,条件也不足,我觉得这个办法是最好的了,要求简单,晶体利用率也高,组分还很均匀。”
    这几个特点,都是当前环境下的最优解,晶体利用率高,才能降低得了价格。
    俞允成乐了,这试验,只要炉子造得好,有手、有时间就行啊。
    不过他还是问出了心中的问题:“这办法这么简单,产品又好,那么代价是什么?”
    任何技术都是在取舍之中前进的,就好像5g技术,在同等其他条件下,如果想要高速率,就必然要放弃广覆盖。
    香农定理:你说得对。
    高振东道:“这个办法长不出太大的晶体,一般直径不会大于15mm,长度只有几个厘米,但是够用了。而且还有一些其他的毛病,比如杂质,进去的时候是多少杂质,那基本上都会熔入晶体中,同时高温缺陷较多,石英管本身也有可能在晶体里形成杂质等等。但是重要的是,即使这样,只要控制得好,那这东西就能用。”
    其实只要是制备体晶体的方法,不管哪一种,碲汞镉这玩意就没有能长大的,所以晶体小这个缺陷也就无所谓了,大家都一样烂,其他的在现阶段也都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    虽然不知道高振东的信心从何而来,但是见他说得这么斩钉截铁,俞允成也非常振奋,这样看来,这个办法除了时间长点之外,在当前条件下还真就是最合适的办法了。
    哪怕做实验会出现反复,但是对于他来说,上个半年一年的,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。
    虽然从高振东的要求来看,一次试验主过程大概是50来天,如果顺利的话就是两个月就搞完了,不过加上改造加压炉、可能的失败反复等等,高振东一开始说的半年到一年还真是不夸张。
    从高振东这里拿到了下一步结晶工艺方法材料的俞允成,来也匆匆去也匆匆,没待几天。
    没办法,这个项目周期实在长,每一点时间都是要节约的。
    不过临走之前,他带来的同志,利用三轧厂的单晶炉,又拉了一批二氧化硅走了。
    用量比较大,不太够用了。
    顺便把部里批的一台单晶炉也拉走了,没错儿,作为单晶炉的参与单位,他们现在才批到一台单晶炉。
    前面生产的,除了1274厂要的之外,都是就地投产,刚下线就上岗,参与到给大漠那边拉制那批硅单晶的工作里面去了。
    ——
    这是个干劲十足、热火朝天的年代,高振东、俞允成他们在忙,同样的,别人也没闲着。
    导研院某实验室,一枚火箭发动机被固定在发动机试车台上。
    这个试车台看起来非常简陋,如果要让高振东来看的话,上面不放发动机的时候,是不大看得出是个发动机试车台的,这东西形象和他前世在网上看见的固发试车台风格区别实在是太大。
    不过还别说土,该测的项目,人家还是能测的。
    发动机直径就十多公分的样子,细长细长的,正是用于仿制的红外空空格斗弹的固发。
    随着掩体后发动机负责人宋总的一声令下,一道火光腾起,烟雾升腾,“轰隆隆”的声音持续的响了一阵子。
    发动机刚停止工作,一位工作人员就笑道:“别的不知道,反正这个烟是比我们原来的小多了,哈哈哈。”
    旁边同志看他一眼:“那说明抛射出来的物质不够多,推力比冲都堪忧啊。”
    这位同志急眼了:“什么意思啊,抛射出来的物质是看这东西来算的嘛?”几个人都哈哈笑了起来,看起来心情不错。
    宋总道:“别笑了,赶紧去看数据,打印过来。”
    数据基本都在旁边的计算机中心,导研院非常与时俱进,把大部分的传感器都接入到了一台djs-59里。
    程序是他们自己编的,主要功能就一个,自动采集和存储试验过程中的各项数据,并在需要的时候打印出来。最高采集频率可以达到500hz,对于以前的数据记录手段来说,无异于天上地下。
    要知道空空导弹发动机工作时间甚至可能只有几秒,人工采集观察数据的话,揉一下眼睛就完事了,记一些峰值之类的节点可以,想要画出曲线来,就有点天方夜谭了。
    当然,在没有计算机可以用于数据采集的时候,导研院也想了不少办法,研究不少的设备来保证数据的测量频次和精度。
    效果嘛,也不是不能用,但是和自动采集,自动记录的计算机相比,明显就差了不只一个档次。
    变送他们不缺,缺的是高速采集手段。
    500hz在日后来看,这采集频率无论如何与高速采集不沾边,但是这个时候还真就是高速采集了。
    导研院现在想的是,弄台djs-60d,专门干这个事情,毕竟那东西比djs-59要方便得多,比如能直接装到试验场里,这个希望很快就要实现了。
    十二机部那边正在回收现有djs-59,回收一台,就配发至少两台djs-60d,对于导研院来说,这生意能做。
    几位同志马上就去了计算机房,随着隐隐约约一阵“滋滋滋”的打印声过后,他们拿着数据跑了回来,面带喜色。
    宋总接过他们手中的数据扫了一遍。
    “工作时间,x.xs”
    “平均推力,xxkn”
    “燃气压力,x.xxmpa”
    “喷气速度,xxxxm/s”
    “.”
    在心里用早已滚瓜烂熟的公式一算,宋总大喜:“好,按照这个数据,至少能打13~15km!”
    这个能打多远,指的是不考虑打中的情况下。
    这个距离虽然比响尾蛇的17km多要差点,但是比原来的雷电-2,那是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。
    这个数据也很正常,装药结构本来就是仿制捡到的那枚响尾蛇,这回高振东甚至给他们弄来了响尾蛇原版的std推进剂,不接近才有鬼了。
    可是导研院的人不知道这个发射药就是响尾蛇固发的原配发射药啊,在试验开始之前,胆子再大的人,也不敢想象能得到这么个数据。
    同志们高兴得都跳了起来。
    “这么远?不敢想象。”
    “谁能想到啊,这东西跟打了鸡血似的。”
    “刚才是谁说推力比冲堪忧的?嗯?”
    “是我,是我,来来来,脸给你,你尽管打,不用留手,哈哈。”
    “.”
    这个时候,检测发动机工作后状态的同志那边传来一声惊呼:“不好了,喉衬碎了!”
    大家一听,头上好像被浇了一盆凉水,连忙围了过去。
    烧蚀过头不是大问题,加厚一点就是,现在推力比冲都足了,有底气!
    可是碎了,那可就是另外一码事了。
    发动机的喉衬,还是用的最早高振东帮助东北碳研院搞的那种渗铜渗硅石墨,毛病都知道的,工作环境恶劣了,强度会下降。
    (本章完)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