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科学时代 - 第387章 电渣试验炉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庄前鼎没有多说什么,既然余华给出了答复,他要做的就是等,等着余华传来具有历史意义的好消息,实现又一个‘从0到1’的突破。
    一切的一切,皆在于此。
    电渣重熔真的太重要了。
    站在重武器项目角度讲,这项技术意味着可以制造生产高强度炮管,推动整个项目前进,令军工局武器生产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——自主生产制造重武器。
    站在冶金学领域角度讲,毫无疑问电渣重熔有着划时代的意义,其影响力丝毫不亚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,因为,这是人类文明首次触碰提炼高纯度金属的领域,掌握这项技术的意义在于可以推动材料学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    而站在根据地角度讲,电渣重熔不止意味着掌握独立生产尖端炮钢材料的能力,更意味着根据地工业体系框架最后一块拼图被补全,此后,凭借着材料性能异常优异的电渣钢或电渣金属,根据地工业体系自成一脉,不受任何限制!
    火炮炮管,坦克轴承,发动机曲轴,航空轴承,飞机大梁,轧辊,齿轮坯,涡轮盘,压力容器,飞机起落架……
    大到上百吨级别的航母发动机曲轴,小到一颗克级重量的飞机铆钉,被解开材料端枷锁的根据地工业体系,很快便会具备实质性的制造能力!
    是的,就是这样,真的毫不夸张。
    纵观古今,任何一项从0到1突破的技术,都会获得无比丰厚的回报,这是科学给探索者的奖励。
    庄前鼎走了,面含笑意眼含期待,一步一步往机械制造厂走去,清晨时分的阳光笼罩于身,身后一道影子紧紧跟随,这道影子很年轻,仿佛是十年前那位怀揣着工业救国梦想的懵懂少年。
    尘封十年的梦想,如今,却迎来一缕曙光。
    救国梦,这是属于他的救国梦……
    给出答复的余华没有耽搁时间,立即乘车离开重武器研究大院,直奔柳树沟钢铁厂。
    庄教授今日前来询问的原因,莫过于时间问题。
    尽管日军第五师团在平型关遭受重创,可归根结底,依旧没能改变中华守军战略层面总体大劣的局面。
    实力强盛的日军可以失败很多次,然而,外长城防线的守军只能失败一次,且没有后悔机会。
    不久之后,东条英机所属部队便将拿下茹越口,以此作为突破点,撕碎晋绥军孱弱的外长城防线,令阎老西仓皇逃回太原。
    这是无法改变的战局。
    日寇铁蹄逼近,时间自然愈发紧迫,根据地急切,这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    毕竟,谁不想早日拥有装备105毫米榴弹炮的重炮部队呢?
    很快,余华抵达柳树沟钢铁厂,由他主持设计的一点五吨级单柱式电渣重熔试验炉工程便落户于此。
    整个试验炉工程严格按照敲定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,经过二十多天紧锣密鼓的建造,试验炉主体基本竣工,高压供电线路和变压器均已修改铺设完毕,仅剩操作台线路连接、水冷结晶器系统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尚未完成。
    此外,为了提高运输效率,试验炉厂房特地建造一条窄轨铁路连接锻压车间,采用12匹单缸柴油发动机为牵引动力,电渣钢锭炼出之后,立即运抵锻压车间进行锻压粗加工,最后送往机械制造厂精加工。
    进入厂区,一座半埋式如雪茄状容积约0.5立方米的特制冶金炉映入眼帘,价值不菲的变压器和操作台等等设备一目了然。
    试验炉主体由上下两部分构成,上部属于炉体控制装置,旁边为一根布满电线的巨大金属立柱,负责控制自耗电极和供电,可以自由移动,下部为炉体和底座,电渣炉内部结构与后世成熟的电渣炉相差无几。
    单次冶炼1.5吨电渣钢,足以生产两根105毫米炮管,或者八根40毫米l56炮管。
    工程项目为了赶进度节约时间,采用两班倒制度,人歇工程不歇,余华到了试验炉厂房,随即亲自上阵,从现场施工队负责人手中接过指挥棒,开始进行水冷结晶器的安装工作。
    水冷结晶器是试验炉主体关键性设备之一,主要作用为使熔融金属液体结晶冷凝,形成电渣钢锭。
    这是试验炉主体最后一道关卡,不容忽视。
    一条条指令下达,调度行车吊运水冷结晶器和各种线路管网,而后小心翼翼进行安装工作。
    约莫五个小时后,水冷结晶器安装完毕,随后开始调试程序,经过两个小时的严谨调试确认运转正常,这才予以验收。
    待完成水冷结晶器的安装调试程序,余华则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,连接操作台与电渣试验炉之间的线路。
    厂区气氛紧张且严肃,数十人规模的施工队伍和工人战士们精神高度紧绷,以最高效率进行作业。
    与此同时,伴随着余华宣布电渣试验炉工程进入四十八小时倒计时状态,军工局内部纷纷进入戒严状态,各生产单位接到通知,为迎接首次冶炼试验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。
    所有人都在等待最后时刻到来。
    时间不知不觉间流逝着。
    “吱!”随着操作台与控制器之间最后一颗钢制螺丝拧紧达到紧固力度标准,电渣试验炉完成所有施工作业。
    画面仿佛定格,世界上第一台1.5吨级单柱式电渣炉诞生了。
    “终于成了,总耗时二十五个小时……今天过后,根据地工业体系再无枷锁限制,可以向着高端领域发起冲击,比起曾经的历史,中华提前二十三年掌握电渣炉技术,提前四十三年掌握无氟渣工艺。”余华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水,退后三步,双眼凝望散发先进气息的电渣试验炉,眼眸深处尽是得意,心中充满成就感。
    真正的得意,真正的满足。
    说实话,没有什么比亲手创造出一项顶级冶金技术更加令人陶醉的感觉,这种感觉会让人上瘾,让人着迷。
    上一次成就感爆棚,还是在氧吹炉技术攻克成功的时候,前不久红星拖拉机项目成功,余华也没有什么兴奋的感觉。
    现如今,他终于再次体验到这种久违的快感。
    这份独属于科研探索者的快乐!
    1960年,中华设计建造第一台工业电渣炉。
    1980年,无氟渣工艺诞生,电渣炉电耗降低50%,生产率提高100%。
    这是历史上中华高端冶金学的发展脚步,从诞生起,便严重落后于国外同期冶金发展水平。
    如今,乾坤扭转,历史更替。
    有些东西,在悄无声息之间发生了变化。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