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之最风流 - 227 刘协兴跃期前景(中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如果站在荀贞的角度来看,荀贞与孙策有师生之谊,早在孙策很小的时候,荀贞就与他在长沙相识,并且一直对他颇有帮助,先是将自己亲手注释的兵法等书送给他看,教他兵法,又在孙坚死后,及时地表示对他的支持,利用自己在豫州的影响力,帮助他在豫州立住脚,并亲自率兵出徐,帮助他击走吕布,对孙策确然是恩深如海,孙策对待荀贞,理当如旁人之所评,“乃荀贞之一党也”,对荀贞应该忠心耿耿,自居从属。
    可孙策所部,实际上是一个由孙坚一手建立而成的,以“荆扬豪强、子弟”为骨干的“独立的小军事集团”,观其过往之经历,中间虽然有与荀贞交错的地方,可大部分的时候,都是独立发展的,实非是荀贞的直属部众,——就是荀贞,也一直只把孙氏这个集团视作盟友,而非是视作部属,则若从孙策和他这个“小军事集团”的角度来看,可能就不太一样。
    首先,程普、黄盖、弘咨、吴景、公仇称等等这些人,并未把自己看作是荀贞的部属。
    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荀贞的部属,缘故有二。
    一则,是对孙氏的感情和内部凝聚力方面的原因。
    感情上,这些人或是早年从孙坚起兵的孙家的老部下,或干脆就是孙家的亲戚,如弘咨是孙坚的女婿,如吴景是孙坚的妻弟,又如徐琨是孙坚的外甥,他们对孙氏的感情是很深的。
    他们这个小军事集团而今所达成的成就,在他们眼中,都是他们当年跟着孙坚起兵之后,和孙坚一起冒着危险,浴血拼杀,从长沙打到中原,先是讨董,继而又进讨汝南等地的黄巾、不服,从而才辛辛苦苦地获得的!於其中,固然荀贞是起到了一定的相助作用,可那也仅仅是相助罢了,他们这个“小军事集团”现如今的名声和他们现如今的豫州地盘,都是孙坚带着他们,而不是荀贞,一刀一枪,实打实地打下来的。
    内部凝聚力上,现今孙坚虽死,可已有孙策继承为主,并且最重要的,孙策尽管年轻,然通过他於孙坚死后,镇抚州内、大败吕布等事上的作为,已显出了他的年轻有为,也就是说,他们这个小军事集团,现下并非无主,有主,且有的是个明主,那么为何他们要去做荀贞的部属?只因荀贞的一点相助,就改投荀贞么?那显然是不可能的。
    二者,个人的利益方面来讲,荀贞帐下自有其嫡系兵马,他们若是改投荀贞,前途、待遇等各方面肯定都是远不如现在,那又何必改换门庭?
    故而,他们并不把自己当做荀贞的部属。
    其次,打心底来说,孙策事实上也没有把自己看作是荀贞的附庸。
    孙策今年才二十出头,正年轻气盛,渴求建下更大的功名之时,怎会甘愿只为荀贞帐下一将,供荀贞驱使而已?黄盖以霍去病来比孙策,孙策虽谦虚不敢当,可那只是谦虚而已,试问之,哪个年轻人不想成为当代之霍去病?本身已有对不世功名的渴望,再加上程普、黄盖等一向来都很捧他,对他赞誉有加,甚至哪怕其军中的寻常兵卒,亦对他都是十分爱戴,呼他为“孙郎”,两者加成,孙策又岂会甘心只做荀贞帐下一将!
    更且别再提,孙策手中,还有那从孙坚处继承得来的玉玺。
    犹记得,孙坚将此玉玺出示给他时的情景。
    那是在孙坚得了玉玺后的一次酒后。
    他招孙策近前,一手托着玉玺,一手抚摸孙策的发髻,与孙策说道:“我起兵以来,蹈危履锋,不顾生死,虽打出了些微名声,然我家毕竟寒门而已,欲望跻身一流,成为使天下人仰视的贵姓,殊不易也。至今,那些士大夫们,仍以武夫视我!可恨也!可恨也!
    “却如今咱们家得了玉玺,玺上这八字写得是什么?‘受命於天,既寿永昌’!这说明什么?说明天意也许已钟於我家矣!
    “策!我家虽为白身,却焉知不可化而为龙?於今天下大乱,海内板荡,英雄竞争之际也!昔陈王之言,你还记得么?‘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’?你我父子需当勉之!勉之!”
    当时的孙坚,意态雄豪,以三四十岁的年纪,而目光中却竟充满了少年般的憧憬。
    孙策挺腰坐席,手抚膝盖,恍惚如乳虎踞态,喃喃说道:“勉之,勉之。”
    耳边传来程普之声。
    程普说道:“长史所言之‘一利一弊’,正与明公和末将等的意见相同;长史所建议之亦早做谋划,以取荆扬,而二州之间,扬州又胜於荆州此言,金玉良言!”
    公仇称的来信,程普、黄盖等人也都已经看过。
    公仇称在信中所提出的“一利一弊”,“利者”,指的是刘协迁都到颍川以后,作为豫州刺史,就好比之前的司隶校尉,孙策的政治名望将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,这是显而易见的。
    “弊者”,指的是同时可以预料得见,荀贞以后只怕大多数的时间都会在颍川,而不会再在昌邑,并会以戍卫刘协为名,把他的一些部队调到颍川周边来做屯驻,荀贞本来就是颍川人、豫州人,他早先在郯县、在昌邑的时候,对豫州的影响力就很大,现在他又来到豫州、又来到颍川,那么这对孙策继续掌控豫州必定会带来极大的冲击,时日已久,这豫州之土,很可能就会变成荀贞的,而孙策说了就不算了。
    简而言之,这一利一弊,利的是虚名,弊的是实利。
    则面对此即将到来的一利一弊,该如何做以对应?
    公仇称遂向孙策提出了孙策适才所言之“荆扬二州早择其一以速取之,而又建议扬州胜过荆州”的此论。
    “荆扬二州早择其一以速取之”,毋庸多言,既然豫州将可能会被荀贞掌控,孙策争不过荀贞,那么最好的对策,自就是及早离开豫州,开辟新的地盘。
    而之所以说扬州胜过荆州,缘由也很明白。
    虽说打回荆州,是孙策这个小军事集团早已有之的盘算,且有桓阶、长沙太守张羡可做配合呼应,又及豫州和荆州接壤,比起占据扬州,表面上好像是更能顺当一些,可实则不然。
    正是因为荆州和豫州接壤,如果还按以前的盘算,先取荆州的话,那么就算打下了荆州,可能还会难以脱离到时已身在颍川的荀贞的控制。
    因是,比起荆州,扬州似乎就是个更好的选择了。
    占据扬州,一个是能够远离颍川,彻底摆脱荀贞、朝廷的控制,再一个,打扬州的过程应该也不会很难。不像荆州等地,扬州到现在为止,其州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或两个强大的割据势力,其州中诸郡之长吏心思各异,或为荀贞之部,或摆出旗帜,只听朝廷之诏,或存自保之意,扬州是孙策的家乡,若於这个时候,趁着这个机会,领兵往攻,那么是很有把握,能够把扬州收为他们这个小军事集团的新地盘的。
    孙策说道:“长史与公之所言,固然有理,可是镇东那边,若是因此而生不快?”
    程普说道:“先将军与镇东情同兄弟,明公与镇东又有师生之谊,明公若以为先将军报仇,并讨定不臣,为朝廷安定州郡为名,请求讨伐而下肆虐在江夏的吕布,镇东又怎会不快?他不但不同意,以普愚见,他反而会欣然允之,说不定还会借兵给明公,以助明公!”
    黄盖接口说道:“明公,盖亦是此见。圣上将移驾到颍川,明公既在豫州的名望不如镇东,我等又是客军之身,这豫州,迟早会为镇东所有。豫州已不宜留,非得及早另谋出路不可。以讨吕布为由,先取江夏,继而或南下收荆全州,或渡江而得扬州,然后安抚士民,收揽贤才,秣马厉兵,坐待天下之变,再做谋划,此乃上策是也。”
    所谓“坐待天下之变”,黄盖没有把话讲清楚,但孙策、程普皆知其所意指。
    於今天下,固然割据诸多,可是最强的诸侯,随着公孙瓒的落败将亡、曹操的丢失兖州、李傕郭汜等凉州集团的已然败亡,现在已是只有荀贞和袁绍两个。
    明眼人皆可料到,荀贞、袁绍早晚定有一战。
    “天下之变”,指的就是荀贞和袁绍这两大最强势力的最后决战。
    等到他两方决战之时,若是孙策已经据有荆扬,或至少已占扬州,则就完全可以趁此之变,而再为他们这个小军事集团的下一步发展谋划相应之对策。
    如果荀贞、袁绍两方有一方得到速胜,自度,不可与敌,那便依附之,不失公侯之贵。
    而如果其两方陷入僵持,则转圜其间,王霸之业,未必不可造之。
    一边是荀贞对他的恩情,点点滴滴,不可忘之。
    一边是个人的建功立业,以及带领家族走上顶峰的诱惑。
    年轻的孙策,一时犹豫难定,最终,他说道:“且先迎了圣上移驾颍川,回到汝南以后,见到长史,我再把桓先生招来,吾等就此再做细议。”
    刘备当日来见过孙策,次日与陈仪提前还颍川。
    又次日,常朝之日,荀贞上表,请求刘协移驾颍川,刘协允之。
    移驾的圣旨下达,后宫、百官、驻军皆开始做准备。
    戏志才等人无不大喜,却荀贞安然如常。
    这天晚上,邹氏实在忍不住了,遂问他说道:“圣上已许移驾,贱妾闻诸将欢喜,却将军为何无有喜色?”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